首圖-沒吃什麼,怎麼還是變胖v3

存奕美學診所/周建存醫師

「我明明沒吃什麼,體重還是一直上升?」在門診裡,這是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,其實,體重管理早已超越了單純「吃多吃少」的範疇,從胰島素阻抗、新陳代謝緩慢,到壓力荷爾蒙持續高漲,每一個隱形的生理變化,都悄悄地把身體推向「易胖體質」的深淵。

1. 胰島素阻抗:細胞能量感知失靈

胰島素是讓血糖進入細胞、轉化成能量的關鍵,但當身體長期暴露在高血糖的環境,胰島素已經無法控制龐大的血糖,細胞就會逐漸對胰島素麻痺,形成「胰島素阻抗」。當血糖無法有效進入肌肉細胞後,肝臟會將過剩的葡萄糖儲存成肝醣;若肝醣儲存已飽和,多餘的血糖則會透過「脂質新生」轉化為脂肪,特別是內臟脂肪

胰島素阻抗導致肥胖

內臟脂肪本身會分泌大量游離脂肪酸(FFA)進入肝臟,加重胰島素阻抗,從研究中可以得知,在這種代謝環境下,即便總攝取熱量低,身體也會把能量優先存成脂肪,因此胰島素阻抗患者,即使沒吃什麼,也有控制熱量,體脂率仍有上升的趨勢。

3. 代謝變慢:粒線體功能衰退

粒線體是細胞裡的「發電廠」,負責將脂肪與葡萄糖轉換成身體可以使用的能量。但當你長期營養不均衡、缺乏運動或吃很少,身體的氧化壓力提高,粒線體的數量與活性會逐漸下降,使得能量燃燒效率變差、代謝速度跟著變慢。久而久之,即使攝取的熱量不多,也容易出現沒吃什麼體重一直增加的情況。

尤其很多人以為「年紀大了代謝就會變慢」,瘦不下來就乾脆認命,或怪罪給中年發福,但 2021 年發表於《Science》的國際研究發現,20 到 60 歲之間的基礎代謝率其實非常穩定,真正開始下降多半是從 60 歲以後才明顯,每年約下降 0.7%

那為什麼才 40 歲上下,就覺得吃很少還是胖?問題不在年齡,而是細胞的「運作效率」變差了。周建存醫師說明,細胞代謝的運作效率會被生活習慣拖垮,細胞就像加班過勞的員工,能量產出減少,脂肪更難燃燒,體重也就容易上升。

4. 睡眠剝奪:打亂生理時鐘

臨床研究指出,睡眠不足會打亂下視丘-腦下垂體-腎上腺軸的調控,進而影響葡萄糖代謝、食慾調控。且越來越多的研究也提出:就寢時間減少可能是導致肥胖症和 II 型糖尿病的原因之一

5. 慢性發炎:身體長期「輕微著火」

肥胖本身應該視為一種慢性發炎,而不是單純的意志力失敗。肥大化的脂肪細胞(尤其是內臟脂肪)會釋放大量促發炎細胞激素,這些激素會干擾胰島素訊號通路、影響粒線體活性,甚至使飢餓素分泌異常,瘦素阻抗等,嚴重打亂食慾調控中樞。

吃得少,就能變瘦?

門診中,我們看到太多案例,誤以為吃得少就可以減少熱量攝取,但吃錯食物、吃錯時間、甚至吃錯方式,反而讓減重停滯,連帶體脂上升!以下這些錯誤例子,有可能就是你誤踩的地雷。

1. 吃得少,但都吃高 GI 食物

所謂高GI(升糖指數)食物,如:白米飯、吐司、蛋糕、含糖飲料,看起來份量很少,但它們會快速拉高血糖,胰島素被迫大量分泌,脂肪反而越積越多。
研究中提到,即使總熱量不變,只要降低飲食中的GI與飽和脂肪,仍有助於減少脂肪肝、改善胰島素敏感度,對減脂與控制代謝症候群有潛在益處。

高低-GI-飲食對血糖的影響3

2. 暴飲暴食:節食→爆食→節食的惡性循環

有沒有發現自己常常這樣:白天為了減肥幾乎不吃,忍得超辛苦,結果因為一整天沒吃東西,血糖早就掉到谷底,一到晚上就失控大吃?更可怕的是,這時候吃進去的熱量,身體會特別容易拿去「囤起來變脂肪」,因為它覺得你可能又要進入飢荒期了(畢竟你白天都不吃), 這種「補償性進食」使得每日總熱量不減反增,結果就是:極端節食會破壞你的代謝節奏,沒吃什麼體重一直增加,身體變得越來越難瘦。

3. 自以為吃得少,其實默默吃下過多熱量

根據刊登於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》的研究指出,一群自稱每天攝取不到 1200 大卡、但仍然無法減肥的肥胖者,在接受監測後發現:他們實際吃進去的熱量,比「自己以為」的多出快一倍,等於每天低估了大約 47% 的熱量,不是他們刻意說謊,而是真的「無意識地」忽略了很多熱量來源,且高估身體活動的消耗

💬生活情境舉例:
早餐一杯全糖豆漿、兩片土司再加一顆茶葉蛋,看似簡單,卻已經超過 500 大卡;下班路上嘴饞買個紅豆餅、吃一把堅果或水果乾,這些零碎加總起來就可能讓「自以為吃很少」的你,不知不覺吃進多一倍的熱量!

這項研究提醒我們,主觀感受不一定正確,尤其在減重期,精準評估飲食與運動狀況,比「憑感覺吃很少」來得重要得多。周建存醫師提醒,如果沒有搭配足夠的蛋白質與膳食纖維,血糖波動大、飽足感短、吃完反而更容易餓。

 

吃太少是體重增加的原因之一?

1. 吃太少基礎代謝率下降

當熱量攝取長期不足,身體會自動降低基礎代謝率(BMR),這表示,即使你什麼都沒做,只是靜靜坐著,身體也會試圖「少燃燒一點熱量」。

周建存醫師補充:「身體不是機器,不是你少吃 500卡,它就老實地每天瘦 100g 脂肪。當它偵測到熱量不足時,會開始『節省能量』,例如降低甲狀腺荷爾蒙、減少熱能釋放、減慢肌肉的修復速率,久而久之,基礎代謝率就會下降。」這樣的身體狀態,不僅減重困難,更容易在恢復正常飲食時快速復胖,形成「溜溜球效應」。

吃太少反而變更胖v3

2. 吃太少容易血糖波動大,刺激脂肪合成

如果吃得太少、營養不均衡,反而會讓你的血糖像坐雲霄飛車一樣忽高忽低,這對減重者來說是個大危機,特別是長時間空腹,血糖會先下降(低血糖),身體會釋放升糖素與壓力荷爾蒙,刺激肝糖分解與糖質新生反應。接著,當你終於吃下一口甜食,想補充一點糖份時(尤其是甜食或澱粉),身體會快速分泌大量胰島素來降低血糖,結果導致:

  • 血糖迅速升高又快速下降
  • 胰島素快速分泌並促進脂肪合成

💬真實案例:
有些患者在接受營養師飲食指導時,常會自白說:「我中午不太餓,只喝個無糖豆漿或黑咖啡,到了下午突然好想吃甜的,就點了一杯半糖手搖飲...這樣也會胖嗎?」長時間空腹後突然攝取糖分,血糖會從低點衝上高峰,引發劇烈的胰島素反應,這時候吃的糖更容易被轉化為脂肪囤積在腹部,吃得少又吃錯食物,就是會胖~

3. 吃太少導致肌肉流失,降低代謝

肌肉就像人體的引擎,是維持著基礎代謝率的主要功臣,若為了快速瘦身,大幅降低熱量攝取,甚至只吃蔬菜、水果,瘦下來的不是脂肪,而是水分與肌肉量先流失。更重要的是,肌肉的體積只有脂肪的四分之一左右,這也就是為什麼兩個體重相同的人,肌肉量高的那位,看起來會更結實、線條更緊實,身材也更顯瘦!周建存醫師指出,很多人以為變輕了就等於變瘦了,但是節食造成的肌肉流失,才是減重最可怕的反效果之一。

4. 大腦渴望高熱量食物

當你持續低熱量飲食,身體雖然還能勉強運作,但大腦會進入求生警戒模式。這時,不只是瘦體素下降,控制飲食衝動與飢餓反應的中樞也會變得更加敏感研究發現,當人處於長期熱量限制狀態,大腦對高熱量食物的反應會變得更加強烈,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每到週五下班後,腦海就會浮現雞排+珍奶的畫面...

5. 能量不足導致慢性疲勞

我們每天的體力與精神,其實都來自於吃進去的能量。若長期吃太少、熱量攝取不足,血糖容易偏低,細胞就像沒加油的引擎,運作效率下降——於是出現「沒做什麼卻總是很累」的狀況。周建存醫師指出,這類因為吃太少導致的慢性疲勞,來自白天撐著低能量過活,到了夜晚反而特別疲倦、且難以克制食慾,不自覺翻箱倒櫃找東西吃。久而久之,不但瘦不下來,身體還會更積極地「省能備用」,使得脂肪更難消耗,疲勞也更不容易恢復。

吃多吃少都會胖?減肥重點須牢記!

減肥絕對不是「吃越少越好」,真正有效又持久的減重,必須順應身體機制,周建存醫師提醒:「現代人減重常犯兩大錯誤:一是吃太多不自知、二是吃太少撐不久,反而導致體重上下反覆。」

1. 均衡飲食,避免油炸物

營養素要均衡,包含優質蛋白質、好油脂、碳水化合物。油炸食物富含反式脂肪酸,引起慢性發炎反應,造成胰島素阻抗,讓脂肪更容易囤積。

2. 規律運動,提高代謝率

光靠節食很難瘦得健康,適量有氧+阻力訓練,可提升基礎代謝、促進脂肪燃燒。特別是重訓可以促進肌肉生長,讓你休息時也能繼續燃燒脂肪。

3. 壓力管理,避免壓力型肥胖

壓力管理絕對是減重成功的隱藏關鍵,因為慢性壓力會刺激皮質醇分泌,導致脂肪囤積在腹部,周建存醫師提醒,即便每天只有10~15分鐘,也可以安排無目的的放空時段。

4. 飲食中一定要有足夠蛋白質

蛋白質有助於保護肌肉、延長飽足感、提高食物產熱效應(TEF),是減脂不可或缺的關鍵營養素。根據研究指出,蛋白質通常比碳水化合物或脂肪更能增加飽腹感,有利於維持肌肉質量,同時改善代謝。

5. 管理血糖,預防胰島素阻抗

即使沒吃什麼、或吃的不多,若餐餐都是高升糖食物,久了容易引起胰島素阻抗,減脂效率大打折扣。

6. 睡眠充足,幫助脂肪代謝

睡眠不足會破壞瘦素與飢餓素平衡,導致食慾增加,增加肥胖風險。

7. 建立長期可持續的飲食習慣

快速減肥後又快速復胖(溜溜球效應,yo-yo dieting)對健康傷害極大,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,真正的關鍵是建立「可以長期執行」的飲食習慣。

存奕美學診所:找到正確減重方法

在存奕美學診所,我們深信——
✅ 減重,不只是減去體重計上的數字,更是修復身體的代謝失衡。
✅ 每個人的體重管理,必須是量身訂製的醫學策略,而不是套版公式。
因此,無論你是:

  • 長期受到胰島素阻抗、慢性壓力影響的族群
  • 有基礎代謝下降、荷爾蒙失調問題的人
  • 「努力很久卻減不下來」的困擾者
  • 沒吃什麼體重一直上升的減肥徬徨者

在存奕美學,我們都會從最根本出發,幫你找出體重卡住的深層原因,像是透過專業檢測:

🔹 代謝功能評估
🔹 血糖與胰島素功能檢查
🔹 荷爾蒙檢測

更可以依個人狀況,搭配:

正確減重方法3個_科學減重規劃v2

科學減重規劃

✔️高蛋白代謝飲食
✔️穩定血糖飲食設計

正確減重方法3個_功能醫學v2

功能醫學

✔️營養素補充
✔️機能點滴

正確減重方法3個_胃鏡減重療程

胃鏡減重療程

✔️適合BMI過高
✔️傳統外科手術減重困難者

我們幫助你找到屬於自己的減重方法,而不是讓你硬撐或挫敗,讓專業醫療團隊,陪你走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健康瘦身之路!

醫療法令聲明

本內文資訊以衛教宣導及分享醫療新知為目的,非為廣告內容。內文名稱與仿單不同之處(部分為仿單核准適應症外的使用介紹,或口語化之俗稱),僅供民眾理解參考;正式療程/儀器名稱、效果等,均以醫師親自說明為準。

※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公告:「『美容醫學』一般係指由專業醫師透過醫學技術,如:手術、藥物、醫療器械、生物科技材料等,執行具侵入性或低侵入性醫療技術來改善身體外觀,而『非以治療疾病為主要目的』」。

本文由存奕美學診所專業撰稿/臺灣肥胖專科醫師周建存醫師共同審稿

台灣肥胖專科醫師周建存醫師共同審稿

周建存醫師|專業認證臺灣肥胖專科

● 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,現為存奕美學診所院長
●  擅長健康減重、預防醫學、營養學、功能醫學
●  20年臨床經驗,協助上萬人次成功減重恢復健康
●  為存奕美學診所建立一套完善的「全方位科學減重健康管理流程」

期望每一位來到存奕美學診所的貴賓,誠實面對自己最難執行的減重面向,更精確的面臨健康挑戰。不只瘦得快、瘦得美,最重要的是瘦得更健康,讓減重(肥)這件事也能更輕鬆、愉快!...詳細介紹

線上專人即時諮詢V6
免費專線V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