存奕美學診所/周建存醫師
在追求快速補充營養、提升免疫力、抗老化的趨勢中,「高濃度維他命C點滴」越來越受到關注。與傳統口服維他命C相比,它能將高濃度的維他命C送達血液,更有效地作用於身體。研究也顯示,維他命C能顯著降低皮質醇,對慢性疲勞症候群與壓力型肥胖患者可能有幫助。
本文將由周建存院長以專業角度分析:何謂高濃度維他命C點滴?它具備哪些功效?適合誰?應注意哪些事項?與口服補充相比有何差別?並整理常見 Q&A,幫助您以理性、科學的角度判斷是否適合施作。
高濃度維他命C點滴是什麼?
高濃度維他命C點滴,是指將維他命C以靜脈注射的形式,提升其在血液中的濃度,超出一般口服補充劑所能達到的水平。這種注射濃度遠高於一般保健品或營養針的劑量,主要目的並非單純補充維他命,而是利用維他命C的強效抗氧化、抗發炎與細胞修復能力,針對高壓、免疫力低下、慢性疲勞或肌膚老化者,能在短時間內補足身體所需的抗氧化能量。
醫師會根據個人的健康狀況、肝腎功能、氧化壓力指標與治療目標,調整點滴濃度與頻率。施打過程約 30 至 90 分鐘,能與其他營養成分(如穀胱甘肽、鎂離子)搭配使用,提升整體修復效益。
高濃度維他命C點滴 5 大功效
很多人以為補充維他命C只要每天吃保健品就夠,但你知道嗎?口服維他命C屬於日常保養,但高濃度維他命C點滴屬於醫療等級的營養介入,口服與靜脈注射之間的吸收率,差距可以高達 10 倍!很多人都有補,但是身體吸收得到多少才是重點。

維他命C的功效1:提升免疫力、抵抗病毒
病毒感染通常與氧化壓力增加有關,而維他命C是一種強效抗氧化劑,它能增強細菌殺滅能力,保護人體免受氧化損傷、維護粒線體和代謝功能,並調節發炎反應、減少自由基、提升免疫力功能。身體在高度發炎狀態下,對維生素 C 的需求會大幅提升。
靜脈注射(IV Vitamin C)已在敗血症與呼吸道感染的臨床試驗中證實,可降低多重器官損傷與發炎指標。維生素 C 不只是營養素,它像是一面保護器官的「抗氧化盾牌」,在身體最脆弱的時刻,協助免疫系統重新找回平衡與力量。

維他命C的功效2:促進膠原蛋白形成、肌膚修復
維他命C為膠原蛋白合成所需輔酶,根據研究,在骨折、肌腱或韌帶損傷的修復過程中,維他命C補充可提升膠原蛋白表現與癒合品質,維生素 C 就像是膠原蛋白工廠的開關與燃料,讓修復真正發生。

維他命C的功效 3:保護血管內皮功能
維生素 C 不只是抗氧化,它是維持血管一氧化氮(NO)系統正常運作的「保護者」,能阻斷氧化壓力導致的血管老化與心血管風險上升。除此之外,維他命C強大的抗氧化能力能夠阻止低密度脂蛋白(LDL)被氧化,預防動脈粥狀斑塊的形成。因此在高血壓、冠心病、中風等防止心血管負荷方面,維他命C可能扮演支持角色。

維他命C的功效 4:作為癌症輔助療法
多項早期/前期臨床研究指出,高劑量維他命C點滴在某些癌症患者中,與化學治療、放射治療結合時可能改進生活品質(如情緒和認知)和症狀量表(如疲勞和疼痛),減少副作用帶來的不適感。
周醫師強調,目前沒有充分證據顯示高濃度維他命C可單獨治癒癌症,僅能作為輔助療法使用。

維他命C的功效 5:降低皮質醇濃度、改善疲勞
當身體處於壓力下(心理壓力、睡眠不足、過勞、疾病或情緒波動), 腎上腺皮質受到刺激後會分泌皮質醇(Cortisol),皮質醇是壓力荷爾蒙,短期能幫助我們應對危機,但長期升高會造成:
- 胰島素阻抗上升
- 脂肪囤積(特別是腹部)
- 肌肉流失
- 免疫力下降
而當壓力持續、皮質醇分泌旺盛時,腎上腺會消耗大量維他命 C,因此,適度補充維他命C有助於:
- 降低皮質醇濃度
- 穩定神經系統、減輕焦慮(最常見的合併症之一是憂鬱症與焦慮症)
- 保護腎上腺、幫助恢復抗壓能力
由於維他命C可協助穩定皮質醇與壓力反應,對於壓力型肥胖的族群也有幫助,能減少因皮質醇過高導致的腹部脂肪堆積;但若壓力來源未解決、睡眠與生活習慣不改善,單靠補充劑仍難以恢復代謝平衡。
高濃度維他命C點滴適合對象
高濃度維他命C點滴可在多種情境中被使用,特別適合以下對象:
- 參與癌症化療/放射治療者:在醫療團隊評估、監測下,可作為舒緩副作用不適的輔助療法之一。
- 希望提升恢復速度、改善疲勞或加強免疫力者(須知其為輔助非主療)。
- 腸胃吸收功能差、口服維他命C吸收受限者

高濃度維他命C點滴不適合對象
雖然維他命C是人體必需的抗氧化營養素,但「高濃度靜脈注射」並不適合所有人,若身體代謝功能不佳,反而可能造成副作用或身體負擔。
以下是建議應避免或謹慎施作的族群:
- 腎功能不佳者:維他命C經由腎臟代謝,若腎功能受損,容易導致代謝不良或體內草酸鹽累積,增加腎結石或腎損傷風險。
- G6PD 缺乏症患者:此類族群無法正常處理大量維他命 C,靜脈注射後可能出現「溶血性貧血」,施作前應先檢測酵素活性。
- 血色病(鐵質過量症)患者:維他命C會促進鐵吸收,對血液中鐵含量過高的人,可能造成肝臟負擔、心臟病和糖尿病風險。
- 懷孕或哺乳期婦女:雖然一般劑量的維他命C安全,但高濃度注射尚缺乏足夠臨床數據,建議由醫師評估後再決定。
- 有特定心血管疾病或電解質異常者:靜脈注射可能短暫影響體液滲透壓與代謝平衡,應事先評估風險。
- 藥物交互作用:如正在接受化療、放射、使用某些藥物者,需醫師評估是否合適。

高濃度維他命C點滴 vs. 口服保健品
不少人會好奇:「我平常就有吃維他命 C,為什麼還需要打點滴?」口服維他命C雖方便,但腸胃道吸收能力有限。相對地,靜脈注射可直接繞過腸胃吸收限制,讓血液中維他命C濃度在短時間內提升數十倍。高濃度維他命C更容易進入細胞,發揮抗氧化、促進膠原蛋白生成、提升免疫力等作用。
不過,高濃度維他命C點滴屬於醫療級施作,需由專業醫師依個人狀況評估;而口服保健品仍適合日常維持,周建存醫師強調,兩者並非互斥,而是可以搭配運用:平時以口服維持、在身體壓力或發炎狀態時可以點滴強化。

| 比較項目 | 高濃度維他命C點滴 | 口服維他命C保健品 |
|---|---|---|
| 吸收途徑 | 直接進入血液循環,繞過腸胃吸收限制 | 經由腸胃吸收,吸收率約50–70% |
| 血中濃度 | 可達口服6~7倍以上的濃度(臨床用於輔助治療) | 受腸道運輸上限限制,濃度較低、維持時間短 |
| 主要功效 | 抗氧化、支持免疫力、加速組織修復、輔助疲勞與壓力調節 | 日常保健、預防輕度感冒、維持膠原蛋白生成 |
| 適合族群 | 免疫低下、慢性疲勞、術後修復期、抗氧化需求高者(須醫師評估) | 一般健康族群、飲食蔬果攝取不足者 |
| 施作方式 | 醫療院所由專業人員靜脈注射 | 市售膠囊、粉末或發泡錠,方便日常補充 |
| 存在風險 | 過量或不當使用恐造成腎結石、電解質異常等風險 | 過量時可能腹瀉或腸胃不適,但風險較低 |
| 使用頻率 | 須依個人狀況與醫師建議調整 | 可每日補充,依建議劑量服用 |
維他命C一天攝取量
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所提供的《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》建議,每天所需維他命C攝取量如下表:
| 年齡 | 每日建議攝取量 | 上限攝取量 |
|---|---|---|
| 0-6個月 | AI(足夠攝取量)= 40 mg | - |
| 7-12個月 | AI(足夠攝取量)= 50 mg | - |
| 1-3歲 | 40 mg | 400 mg |
| 4-6歲 | 50 mg | 650 mg |
| 7-9歲 | 60 mg | 650 mg |
| 10-12歲 | 80 mg | 1200 mg |
| 13-18歲 | 100 mg | 1800 mg |
| 19歲以上 | 100 mg | 2000 mg |
| 懷孕期 | 110 mg | 2000 mg |
| 哺乳期 | 140 mg | 2000 mg |
高濃度維他命C點滴常見 QA
口服仍具保健價值,但受腸道吸收、代謝等限制,無法達到高濃度所可能產生的深層效益。
維他命C參與抗發炎與抗氧化,對因壓力型肥胖、慢性疲勞或代謝負擔較大的人,能輔助改善代謝和並穩定皮質醇。但它不是減重主力,仍需搭配飲食控制、運動與生活型態調整才能有效減脂。
可與醫師討論,但應以輔助角色看待,並配合飲食、運動、生活型態調整。
頻率需依個人體質與目的而定。若是保養型,可每 2–4 週施作一次;若是臨床輔助治療,則可能需每週 1–2 次,由醫師評估後決定。
視配方而定。存奕美學診所會與鎂離子或穀胱甘肽搭配使用,以提升能量代謝與抗氧化效果。但仍建議由醫師評估比例與時程,避免過量或成分交互影響。
1. Hoang, B. X., Shaw, G., Fang, W., & Han, B. (2020). Possible application of high-dose vitamin C in the prevention and therapy of coronavirus infection. Journal of Global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, 23, 256-262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jgar.2020.09.025
2. DePhillipo, N. N., Aman, Z. S., Kennedy, M. I., Begley, J. P., Moatshe, G., & LaPrade, R. F. (2018). Efficacy of Vitamin C supplementation on collagen synthesis and oxidative stress after musculoskeletal injuries: A systematic review. Orthopaedic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, 6(10), 2325967118804544. https://doi.org/10.1177/2325967118804544
3. Li, Y., & Schellhorn, H. E. (2007). New developments and novel therapeutic perspectives for Vitamin C.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, 137(10), 2171-2184. https://doi.org/10.1093/jn/137.10.2171
4. Morelli, M. B., Gambardella, J., Castellanos, V., Trimarco, V., & Santulli, G. (2020). Vitamin C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: An update. Antioxidants, 9(12), 1227. https://doi.org/10.3390/antiox9121227
5. https://www.verywellhealth.com/vitamin-c-side-effects-11767433
6.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. (2020, January 24). Intravenous high-dose vitamin C in cancer therapy. Frederick National Lab for Cancer Research. Retrieved from https://frederick.cancer.gov/news/intravenous-high-dose-vitamin-c-cancer-therapy
7. Moritz, B. (2020). The role of vitamin C in stress-related disorders. Journal of Nutritional Biochemistry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jnutbio.2020.108459
8. Padayatty, S. J., Sun, H., Wang, Y., Riordan, H. D., Hewitt, S. M., Katz, A., Wesley, R. A., & Levine, M. (2004). Vitamin C pharmacokinetics: Implications for oral and intravenous use.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, 140(7), 533-537. https://doi.org/10.7326/0003-4819-140-7-200404060-00010
醫療法令聲明
本內文資訊以衛教宣導及分享醫療新知為目的,非為廣告內容。內文名稱與仿單不同之處(部分為仿單核准適應症外的使用介紹,或口語化之俗稱),僅供民眾理解參考;正式療程/儀器名稱、效果等,均以醫師親自說明為準。
※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公告:「『美容醫學』一般係指由專業醫師透過醫學技術,如:手術、藥物、醫療器械、生物科技材料等,執行具侵入性或低侵入性醫療技術來改善身體外觀,而『非以治療疾病為主要目的』」。
本文由存奕美學診所專業撰稿/臺灣肥胖專科醫師周建存醫師共同審稿

周建存醫師|專業認證臺灣肥胖專科
●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,現為存奕美學診所院長
● 擅長健康減重、預防醫學、營養學、功能醫學
● 20年臨床經驗,協助上萬人次成功減重恢復健康
● 為存奕美學診所建立一套完善的「全方位科學減重健康管理流程」
期望每一位來到存奕美學診所的貴賓,誠實面對自己最難執行的減重面向,更精確的面臨健康挑戰。不只瘦得快、瘦得美,最重要的是瘦得更健康,讓減重(肥)這件事也能更輕鬆、愉快!...詳細介紹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