存奕美學診所/周建存醫師
情緒性進食的背後,往往藏著未被察覺的壓力、焦慮或孤單。你是不是也有過這種經驗:晚餐才剛結束,卻又默默拿起食物開吃,一塊甜點、一包洋芋片彷彿是救贖一般,能讓你覺得心情好一點。是因為肚子餓嗎?還是情緒在作祟?這篇文章將帶你深入探討——當情緒轉變成不可控的食慾時,我們該怎麼察覺、面對與調整?
情緒性進食是什麼?
情緒性進食,是指人在負面情緒時(如悲傷、焦慮、無聊)進食,不是出於生理飢餓,在此情境下,食物扮演的不再是營養來源,而是一種慰藉。
這個概念最早由心理學家 Bruch 於 1964 年提出,他認為情緒性進食者常無法區分「饑餓」與「情緒不適」,例如焦躁、孤單或壓力。這類行為模式往往傾向選擇高熱量、高糖高脂等「舒適食物」來緩解情緒。然而研究顯示,吃完後經常伴隨罪惡感,情緒也未必真正獲得釋放,甚至加劇情緒困擾。
會產生「吃能解決情緒」的錯覺,其實來自大腦在進食時釋放的多巴胺——一種與快樂、獎勵有關的神經傳導物質,它會刺激大腦的獎勵迴路,帶來一瞬的愉悅感。
5 個情緒性進食的觸發感受
許多情緒性進食的背後,不是「貪吃」,而是「想被理解」,吃東西是一種對抗空虛與壓力的方式,讓人在情緒混亂中,找到一點點熟悉的慰藉與掌控感。以下是情緒性進食常見的觸發感受。

1. 緊張與不安
在等待、焦慮或害怕某件事情發生時,嘴巴需要有事做,進食成為轉移注意的工具。

2. 焦躁與無力感
感覺事情失控、被壓力淹沒,吃東西是一種自我安撫方式,讓自己短暫地感覺「有掌控感」。

3. 憤怒與委屈
當憤怒、焦躁甚至只是覺得煩的感受沒有被疏通時,有些人會透過吃東西來「壓下」這些情緒。

4. 無聊打發
有的人只是閒下來時,會不自覺想吃點什麼,食物成了填補心靈空缺的工具。
情緒性進食 vs 壓力性進食
我們的大腦其實很聰明,它會記住什麼行為能讓你「紓壓」,然後把它變成自動反應。而「吃」本來是再自然不過的事,當驅動它的動機不同,帶來的結果也會截然不同。看到這邊你可能會問,有時候壓力大時想吃東西,與情緒性進食的行為很像,兩者有差別嗎?
周建存醫師說明,壓力性進食比較像是身體對外在壓力的反應,例如面對工作、人際衝突時,身體分泌壓力荷爾蒙(皮質醇),進而刺激食慾;而情緒性進食來自內在的情緒缺口,為了幫助你分辨兩者,我們整理了以下比較表:
面向 | 壓力性進食 | 情緒性進食 |
---|---|---|
觸發點 | 來自外在壓力 如工作壓力、人際衝突 |
來自情緒波動 如孤單、空虛、憂鬱等 |
生理機制 | 壓力引發皮質醇上升,影響飢餓素、瘦素分泌 | 情緒波動引發不當進食習慣 |
是否真的餓 | 通常不餓 但壓力會促進強烈食慾 |
通常也不餓 純粹是想透過吃東西來填補情緒 |
食物選擇 | 偏好高熱量、高油脂、高糖的食物,如甜點、炸物 | 同樣偏好重口味炸物或甜食 |
是否真的餓 | 通常不餓 但壓力會促進強烈食慾 |
通常也不餓 純粹是想透過吃東西來填補情緒 |
進食特徵 | 常在壓力當下突然暴吃,毫無節制 | 通常邊吃邊情緒化 |
吃完的感受 | 有些人感到釋放壓力,有些人則無感,通常不會有罪惡感 | 心情未改善,甚至有懊悔、罪惡感、自責 |
情緒性進食的5個徵兆
周建存醫師表示,情緒性進食的成因大多是與「無法調節情緒」有關,遇到難以承受的情緒風暴時就會透過吃東西逃避,即使吃完會很後悔,還是會重蹈覆轍。
想了解自己是否也有情緒性進食?可以檢視以下這些特徵:
- 沒有飢餓的感覺(如感覺肚子空空的、發出咕嚕聲)。
- 情緒波動大時,特別渴望高脂高糖的食物。
- 吃東西的衝動來得突然、強烈,像是「非吃不可」的感覺。
- 吃完後感到罪惡或懊悔。
- 常在情緒低落或壓力大時進食。
這 5 個徵兆未必會同時出現,但只要你發現自己常常是在情緒不穩的情況下進食,就值得進一步關注。
情緒性進食與發胖有關嗎?
學術上有一派說法提出逃避理論(Heatherton & Baumeister,1991)該理論認為:人們會藉由暴飲暴食來逃避或轉移注意力。吃下過多熱量的同時,也吃進更多負面情緒,包含體重上升、代謝混亂、血糖起伏、胰島素阻抗…這些生理變化會讓人更焦慮、睡不好,甚至陷入惡性循環——越焦慮越吃,越吃越焦慮。
改善情緒性進食的6個方法
當你意識到情緒在影響進食行為時,並不是要你馬上戒掉這種紓壓方式,而是學會不靠食物來排解,可以透過以下方式來練習!
1. 練習辨識「真餓還是假餓」
想吃東西前,先問自己三個問題:我多久前吃過東西?我現在身體有餓的感覺嗎?還是只是覺得煩、累或悶?
2. 吃東西前先做一件小事
可以是先喝一杯水、走去陽台深呼吸、或滑一下喜歡的影片。有時候,情緒會在這幾分鐘內緩和下來,讓你不用靠食物解決。
3. 三餐正常、不要餓太久
很多情緒性進食,其實是因為「生理+心理」的雙重壓力。建議白天定時吃東西,特別是早午餐不能省,避免晚上餓到崩潰才開始亂吃。
4. 預備替代方案
事先準備一份「願望清單」或「待辦清單」:可以是紀錄想追的劇、想看的電影、想去的國家,或打給一個你信任的朋友聊聊天。當進食衝動來敲門時,就不會只有食物這個選項。
5. 學會在生活中「微放鬆」
不用冥想半小時,也不用立刻去報瑜珈課。試著從每天 2 分鐘的呼吸放鬆開始,或是在洗澡時聽輕音樂。把減壓變成日常習慣,才不會累積到需要用食物發洩。
6. 飲食調節法
當我們選擇富含色胺酸、鎂、Omega-3 脂肪酸等營養素的食物時,有助於平衡神經傳導物質、降低壓力賀爾蒙,有效緩和焦躁、情緒起伏大等問題。
如:
- 深綠色蔬菜、香蕉、堅果類含有天然鎂與色胺酸,能協助放鬆情緒
- 鮭魚、鯖魚等富含 Omega-3 的魚類,對情緒穩定與大腦健康特別重要
- 全穀類、蛋、瘦肉等含有豐富維生素B群,有助能量代謝,避免情緒低落。
- 高纖低GI的澱粉類(如地瓜、燕麥)則有助於維持血糖平穩,避免食慾波動。
存奕美學診所|終結情緒性進食的惡性循環
情緒性進食久了,不僅會造成肥胖,還會讓人陷入反覆暴食、罪惡感、節食又破功的惡性循環。當你發現靠意志力難以控制進食衝動,或體重增加已經影響健康與生活品質,代表你可能需要更有系統性的專業介入。
在存奕美學,我們專注改善情緒性進食引起的肥胖問題。無論是透過代謝減重、胃鏡減重等複合式減重方案,幫助你穩定血糖、降低飢餓訊號,或者藉由功能醫學療法減少情緒與食慾之間的連動。不是責備你控制不了食慾,而是讓你有機會,用更科學的方式重新掌握身體的節奏。

健康評估
抽血、代謝指標與荷爾蒙狀態等多項檢查,確保適合進行療程。

複合式客製減重
包含提高代謝、體質調整、營養師指導、情緒與壓力管理等。

全方位優化
改善胰島素阻抗、多囊性卵巢症候群、降低內臟脂肪、慢性病風險。

專業團隊介入
醫師、營養師與藥師三方協作,全程把關,讓你安心瘦得健康。
醫療法令聲明
本內文資訊以衛教宣導及分享醫療新知為目的,非為廣告內容。內文名稱與仿單不同之處(部分為仿單核准適應症外的使用介紹,或口語化之俗稱),僅供民眾理解參考;正式療程/儀器名稱、效果等,均以醫師親自說明為準。
※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公告:「『美容醫學』一般係指由專業醫師透過醫學技術,如:手術、藥物、醫療器械、生物科技材料等,執行具侵入性或低侵入性醫療技術來改善身體外觀,而『非以治療疾病為主要目的』」。
本文由存奕美學診所專業撰稿/臺灣肥胖專科醫師周建存醫師共同審稿

周建存醫師|專業認證臺灣肥胖專科
●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,現為存奕美學診所院長
● 擅長健康減重、預防醫學、營養學、功能醫學
● 20年臨床經驗,協助上萬人次成功減重恢復健康
● 為存奕美學診所建立一套完善的「全方位科學減重健康管理流程」
期望每一位來到存奕美學診所的貴賓,誠實面對自己最難執行的減重面向,更精確的面臨健康挑戰。不只瘦得快、瘦得美,最重要的是瘦得更健康,讓減重(肥)這件事也能更輕鬆、愉快!...詳細介紹